食品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話題。然而,網絡上流傳的食品謠言內容荒謬、毫無科學性,卻被廣泛轉發。這些謠言可能干擾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理性認知。你是否相信了其中的某一條謠言呢?
謠言一:不粘鍋做飯會致癌。
事實:不粘鍋的不粘涂層通常是含氟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典型的是特氟龍。這種涂層具有耐酸、耐堿、耐油、耐高溫的特性,并不會被消化、吸收和富集,而是直接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不粘涂層本身很薄,使用過程中的脫落量極少,且有相當一部分磨損脫落發生在清洗過程中。因此,由此帶來的直接健康風險可以忽略不計。
謠言二:陽光玫瑰葡萄要打幾十次農藥?
近日,一些網絡博主聲稱陽光玫瑰葡萄種植過程要打幾十次農藥。還有人說,陽光玫瑰葡萄的甜度高是因為使用了甜蜜素,存儲時間長是由于泡“藥水”。然而,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首席專家王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謠言三:紅心柚子是打針注射了色素導致變色
首先,如果果實打針注射色素,水果表皮會有明顯的針孔,很容易被消費者識別。其次,果皮對水果起到保護作用,而針孔會給外界蟲子和細菌打開通道,導致果實腐爛變質,大大縮短貯藏時間,得不償失。最后,色素通過針孔難以均勻擴散,不能均勻分布,果肉顏色差別肯定很大,消費者很容易識別。因此,水果打針染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謠言四:黃瓜“頂花帶刺”是用了避孕藥?
最近有傳言稱,“頭頂帶花的黃瓜是開花時蘸了避孕藥”,吃了會導致兒童早熟。這種說法靠不靠譜?
相關專家多次辟謠稱,黃瓜“頂花帶刺”是使用了“沾花藥”的緣故,而黃瓜“沾花藥”的成分是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并非“避孕藥”。專家介紹,受氣溫、光照等因素影響,有時黃瓜植株長勢弱,生長緩慢,黃瓜自身的內源激素不足引起坐果率低,影響產量。因此,農戶會在這個時期,通過使用外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氯吡脲來沾花,以刺激黃瓜生長。
謠言五:經常吃海產品肯定不會缺碘
有人認為經常吃海產品肯定不會缺碘,所以買鹽一定要買無碘鹽。
事實:我國對一般人群每天碘推薦攝入量為120微克,而我們每天從飲水和食物中攝入的碘量是遠遠不足的。除非每天攝入足夠量的海帶、紫菜等富碘海產品,否則還是需要食用含碘鹽。